最近当爸爸了,真的特别焦虑,就在不断的研究各种育儿方法。
恰巧最近董太太和一个 kol 撕起来了,大家都在讨论如何育儿,都在说内卷的中国父母们应该如何防火防盗防焦虑育儿。同时我又看了美国的华人父母,美国的白人父母他们的育儿观念,我现在特别混乱。这篇文章试图总结一下我作为一个准爸爸看到的各种育儿方案以及各种育儿逻辑,以及我的选择,欢迎一起讨论。
一、孩子成长的内容,必须由家长负责。
我之前在香港探访过一个公司叫做天才学校,他们的育儿方式非常简单。他们觉得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所以从一岁开始就应该直接送进培养方案池。这个方案池会根据孩子的不同天赋,让他掌握金融的、艺术的、文学的、数学的各种方法。不是一种学科类的,而是一种游戏化的,让孩子本身有内容可以学。他们让哈佛的、香港中文的、港科大的学生们都来当这种教助教,带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他们给我启发最大的点就是如果你不规划孩子的时间,孩子的时间大部分会花在电子屏幕,或者花在的非常无效的玩乐上。所以父母一个非常大的道义责任,就是规划孩子的玩乐时间,让孩子有内容。但我又觉得他们太早了,而且太功利,太有目的性了,让孩子从 1 岁开始到 18 岁就准备为哈佛而竞争,为了上哈佛而上哈佛。如果有内容可学,我非常赞同,但是这个内容本身是为了上哈佛,那我觉得有点舍本逐末。坦诚讲,所以这个方向我持保留意见,但是给我很大的启发。
二、家长持续成长,带孩子看更大的世界。
第二个案例是我一个俱乐部爸爸,他自己是清华大学的,妈妈是北大的。他跟我说他儿子三岁之前不怎么读书,不怎么在幼儿园,也不怎么在学校的,就是频繁请假,让妈妈全职带娃一起玩。妈妈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她带孩子去过西藏,去过新疆,去过云南,去过大理,去过厦门,去过广州,去过深圳,还有去过各种各样的国家。虽然两三岁啥都不懂,但是妈妈爽了,孩子就是开心的。孩子本身成长是需要视觉物料刺激的,他可能并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但他在小的时候见过这些大川大海,他的事业和他的心胸可能就会更开阔。所以他的目标就是尽一切所能让孩子在 10 岁之前尽可能的看世界,没有目的的看世界。而且他觉得卷孩子不如卷自己,要求孩子之前先要求自己,所以他要求自己疯狂赚钱。所以他基本上没有大块时间陪孩子,每天都在直播,每天都在拍短视频,他妈就全职养娃全职玩。他老婆就特别爽,特别爱他,他也特别的自洽,他觉得就是国际学校什么的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其实是孩子如何能够享受一个非常丰富的视野,以及非常开心的和父母一起相伴的时间。青春期之前孩子是你的时间,12 岁瞬间进入一个非常讨厌和父母在一起的状态。所以珍惜和孩子共度的时间,分享更大的世界给孩子,以及为孩子的肩膀提供一个更高的肩膀,也就是你要变强。
三、各自成长,相互跑路。
美国白人 5 万美金一年在美国非常非常穷,物价劳动费很贵,税也很贵,所以5万刀不算是非常富的,而且是家庭年收入。他们有两个孩子,他们就在山村,我去看了他们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非常简单,根本没有什么鸡娃策略,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规划,他们只有两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