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和陈少文老师的第二篇访谈。陈少文上一回和我说,规模是诅咒,一定要克制,非常赞同。
但创始人永远有一个困惑叫做我燃烧至死,我的公司规模可能仍然有天花板。这是行业赛道决定的铁律吗?
在你选了行业以后,你就应该意识到这是宿命,你只能在宿命里面拖延死亡的周期吗?
IP 本身一定是有昙花一现,IP 中心制的公司创始人应该怎么自洽呢?我有好多疑惑,陈老师当头棒喝,很带劲,分享给大家。
一、规模就是诅咒。
刘思毅:不克制就是诅咒,那就不能追求规模吗?
陈少文:你如果定义我是做亲子教育的,我就有周期。
但如果你定义成我是读书人,我就没有周期,亲子教育不行了,我做商业局。
商业不行了,我做身心灵。
所以同志们,你要一个穿越周期,你要想好你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曲线分别是什么?
你每个曲线都能玩上三五年。
刘思毅:但是有人会说,读书人本身在于广度,不在于深度。你换一个框,不断的换框,你就是靠嘴皮子换钱。你怎么回应这种质疑?
陈少文:人类当中有两种角色,第一种叫 artist 艺术家,第二种叫 performer,表演者。
所有在镜头前露脸的人都不是真正的 artist。咱俩虽然都是北大,但不是创造者,我也是教授博导,我也有一半身份是学者。
但是我们更喜欢的身份是 performer ,就是表演者。
表演者不是贬义,他是普及传播的角色,我更适合去普及知识,你让我去讲健身的知识,我一样做得好,但我不享受。
比如说前段时间我跟我研究生在一起,每周搞读书会是纯哲学对话,纯即兴激发。写出了一个跟亨德尔的那个桑德尔的公正类似的权力哲学对话,40 万字,纯学术哲理对话,那个我是非常擅长的,我一半角色是 artist,一半角色是performer。
但是我们做自媒体的话,都是表演者的角色。
不要说表演者和艺术家哪个更高,哪个更低。
我觉得是社会的两种分工。如果我们是来传播艺术的,我们是来传播学术的,这个角色就不能去讲野史。你一定要定位成是正规艺术传播者的话,他可以通俗,但绝不迎合。
所以我要选书,我也一定要选择学院派和畅销派结合的人。
它既畅销,但它又有学院派身份,这是我选书的铁律。
畅销我很可能不看,它都是根据野史写出来的,它迎合大众的口味,我就不点名了。这种书非常多。
我要选书就一定选剑桥大学历史学院、三一学院的,但是他畅销一本书卖了 1,000 万册,我为什么不去选择这种人呢?
artist performer两者结合的特别好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我有学术操守,但同时我也有通俗的表达。我这角色可能没有多少人能担任啊。
刘思毅:那你穿戏服的时候,别人会说知识付费的人不创造社会实际价值,结果赚了那么多钱,享受这么高的利润。有道德瑕疵吗?
陈少文:没有什么道德瑕疵啊。保胎药对你没有用,但是对有的人有用,只是你不需要保胎而已。
有人喝了个鸡汤可能就不去自杀了。那鸡汤对他有用,关键是你每天泡在鸡汤里面,你就是一只鸡,你怪鸡汤,这不是搞笑呢?
夸奖不要在意,批评也不要在意,注意两者要同时不在意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