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刘思毅宝宝总的超级个体访谈。
在值机的时候遇到一个和我一样去香港的短视频读者,做短视频、做 IP、 做内容简直是最高效率的社交方式,不用介绍自己了,别人会跟我分享他们的故事。
任老师也是一个香港高才,自己在香港创业有生意,直接做了一个公司,主业是做留学,副业和爱好就是去看全国打盘,原先在长三角打新盘,现在是打香港法拍房。
我和他在登机口之前聊了半个小时,主题就是:
为什么刘思毅要在香港发疯,为什么我哪怕有北大的学历也要去拿香港高才的身份证,为什么要费劲巴拉留下来?
从任老师的视角来介绍一下他作为一个观察者和亲历者的感受。
一、为何与大湾区和香港结缘?
任老师:
我本科在广州读的,研究生在澳门读的,所以我在学生时代基本上就是在大湾区成长的,那个时候我还到香港读过暑期项目。
刘思毅:
你是上海人吗。
任老师:
不是上海人,但是有上海户口了。在宁波成长,大学之后就是在大湾区。
刘思毅:
长三角和珠三角在文化地域上有什么特别大的悬殊吗?
任老师:
珠三角更接地气更接,比长三角还要更接地气。
我讲个很简单的片段,我们大学聚会的时候,作为 985 大学聚会,有若干个同学,从在毕业之后是做档口的,你能想象复旦大学直接干档口?
我相信 99% 的家庭说你先去工作吧,你好歹工作几年再来档口也好。
但是珠三角这里是直接去档口了,直接做生意,做得非常好,非常踏实,反而很降维打击,用这么高的学历和这种精细化运营操盘能力。
刘思毅:
但是确实对于北方和华东地区的高学历宝宝总来说我也能理解。他们很难接受脏乱差的职场环境。
没有歧视的意思,好像是觉得好不容易读出这个书,为什么要去档口?
任老师:
事实上没什么,事实上你 20 岁的时候带着 985 的这种学习能力,拼劲和体力,去到档口。
也不能说秒杀人家,也有很聪明的人,但是客户里面有一些群体,会喜欢这些高学历。
二、为什么最近香港户口好像在大陆就突然变火了?
刘思毅:
发生了什么?这几年?
任老师:
2022 年底, 23 年初港府开放高才通的这个计划。
以前人才的主要的流动是优才。
优才跟高才的体量那绝对不是一个级别的,因为优才一年批可能一两千个,高才就是 10 万量级。
刘思毅:
为什么它要开放呢?
任老师:
这个是港府的事情了,他分析了人口流动经济的缺口、劳动力的缺口,经济下行趋势,他需要快速有人才了。
刘思毅:
我记得他开放了之后,我就马上申,当天就拿到了 offer 了,过完年我就来注册身份证了。
我当时只是想到说我可以无限次的去香港,这个还蛮方便的。
而且当天就可以拿到这个 offer ,一般人大部分人都做到这一步了,因为当时审批速度还是蛮快的。
但是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就是高才、优才这样的香港身份本身,对于能拿到的人来说到底是什么?香港身份对于内地户口的人来说是什么?
任老师:
这个就很有意思,里面牵涉了多个因素。
当年我申请的时候是零成本的,就签证费,最后交个 200 多块钱就行了,现在是差不多要 2, 000 块了,设了一个小小成本,你三口之家到五口之家的话就 6, 000 ~ 1万,
那有些人会考虑了,我两年无限签证就是为了这个成本,我还有没有必要。
因为普通家庭觉得我一年旅游签也够用了,所谓的为了过关方便,这个好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除非你每周有往来,因为 2, 000 块钱还是不小的费用,都要乘以一个拖家带口的数量。
你纯粹薅一个过关的羊毛这个已经不大值了。
但我们当年都是这第一波红利顺便申请的,顺便拿一个offer,顺便去搞通行证,入境处直接拿,可以无限次出入香港。
有两年的红利期,基本上,一直到今年,一直到 25 年。
刘思毅:
大部分我的清华北大同学他们看到了之后都会去申,但是下一个问题就是我两年之后留不留下来。
三、能留下来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留下来?
任老师:
你刚才用了几个词都叫留下来。
在留下来前面有个前置的是,我为什么要去?
我为什么要从北京去,从上海去,从浙江,从杭州去, why HongKong 才是最核心。
为什么是香港而不是北上广深杭?
我的样本几乎所有本身就 base 在北上广深杭,所以北上广来就在一线城市。
已经是熟悉的城市了,香港只是一个 second option,对有些人来说是升级,对有些人来说是降级,
每个人体验都不一样。
在杭州住大平层,在香港住一千尺的豪宅,这他妈算个屁的豪宅。
但他又没有钱,没有钱租,也没有钱买,只能将就着。
确实很委屈,但是还是来了,我观察一下,有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大类是为了孩子的教育,90%的人会出于孩子的教育考虑,这一把的推力会很强,即使一个人表面上说我的职业好像这个阶段有一个不错的offer,我可以去那边,
他正在摇摆期间,由于有教育这个因素,相当于他在他背后猛推了一把,就过了这个关吧。
刘思毅:
来香港的成本为什么这么大?
任老师:
几乎所有的优才高才都有业已形成的生意或者是职业生涯。
那么这时候比如说 30 ~ 45 岁要把这个萝卜给拔起来,那是那带的泥就太多了,
是职业的城市迁移和家庭生活的城市迁移。
这两者要付出的能量和准备是非常非常多的,代价也很大。
你比如说本来在一二线城市,我们的生活满意度是 80 分、85 分,你开局- 50 分重新打一局,你能不能到 90 分?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到 90 分就会懊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