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宁波开私董会聚会,和 120 个爸爸一起聊天,邀请了 15 个尚未被我访谈过的人和我一起撸视频,既是自己的学习,又是一种素材,还是为自己关注的话题寻找切磋对象。
一个姐姐,35 岁,同龄人,是我邀请的其中一个嘉宾,香港赚钱 + 北京养娃,四川老乡 + 人大本科 + 康奈尔藤校硕士,拿着北京户口去了香港当保险代理人。
尊贵的私董会爸爸和我一起聊了一下她的人生考量,特别是娃的教育层面,非常受启发,写下来。
香港的黄金打工人教育系统,竟然被一个在香港混得风生水起的妈妈,主动弃用?选择北京,而不是香港作为育儿基地。
省流版结论,欢迎撕逼:
1,香港仍然是培养高级牛马的地方,北京的国际学校可能更宽阔。
2,北京是最中华的城市,孩子的中国华人的根需要在中国大陆的城市。
3,香港并不是最不内卷的城市,好东西仍然很内卷。
4,城市塑造教育风格,不同城市有不同的教育关键词,香港的逼仄和大陆的广阔,自己选。
5,没有对错,只有价值观选择,父母要做好自己孩子的园丁。
这不是一个妈妈的故事,这是一代中产父母,在系统诱惑面前的深度挣扎,这是一场,关于北京和香港,关于中国人和西方人,关于如何成为牛马和自由人的选择对决。
一、北京是什么?香港是什么?
“我在北京生活没有任何毛病,北京就是最中国的地方,文化的、金融的、权力的、政府的,人种也最多样,你能见到所有形态的人类。”
多少人离开北京,是因为它太苦太卷,在北京上过大学的人从不觉得苦,就好像在香港出生的人可能不会觉得香港的逼仄有多可怕,在北京读了大学,就觉得北京的苦,是一种寻常,
她是人大的,她本科就在北京。她说,北京是她的价值观故乡,“北京拔高了我的天花板,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愿意为了这个天花板,忽略所有的苦。”
这句话我听了好几遍。
因为这几天正好我也在思考,我的人生到底要base在哪个城市,而姐姐给出的答案特别干脆:我是服务乙方,我把北京作为生活base,把香港作为工作地。北京让我安身,香港让我吃饭。
北京的关键词是多元,香港的关键词是精英工具化。
你能从她的语言里听出整个社会系统的排列逻辑:
香港太小了,路径太单一,培养的是律师、医生、金融三件套的黄金打工人。
北京虽然也卷,但北京可能允许你不做打工人。
路径差异很明显,当你作为中产父母,应该更强调的是选择权。
“我不是要让孩子不卷,而是要让他有选择权,不一定非要当牛马。香港不是一个不能活的地方,但它很难养出一个能长出自己形状的小孩。”
二、为人父母,你想要一个西方华人,还是中国华人?
我问她,你为啥不让孩子在香港读书?你都已经在那工作、生活,拿香港身份证了,为什么还坚持北京教育?不觉得成本很高吗?来回迁移的成本。
她明确说 :我不是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会说中文的西方人,我是想让他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康奈尔读硕士的,是在人大受过自由主义 + 红色教育洗礼的,是在银行里干到晚上十二点不回家的工作狂,还是在香港职场单打独斗还养娃的女强人,她还是说,一个人必须要有根。
西方华人很多到了三十岁都会陷入文化认同危机,都会开始问自己:我是谁?
你看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小孩,为什么长大之后都要回来寻根?
因为你永远逃不掉来时路。
没有聊政治认同,更关键的是文化与来时路。
“我儿子要有根。而这根,就是中文世界,就是中国的文化母体,就是五千年文明给他的那种说不清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