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园正好遇到了园长姐姐,18 岁开始做幼师,已经做了 35 年。
我作为一个父母,特别想请教一些婴幼儿养育方面的经验。
接下来,是我和菲园园长、教育专家,来聊一聊我在养育刘量量遇到的真实困惑。
就比如像刘量量这个年纪,从14个月到 3 岁,家长最应该注意些什么?我们应该怎么来培育他?
这篇文章分享一下园长姐姐的经验。
一、健康永远是第一位。
园长: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健康而快乐,大部分家长都会把健康放在第一位。
健康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保障孩子的安全,另一部分就是孩子的身体得健壮。我看你们家做得很好啊,全家人都在一起照顾孩子,注重他的生活。
刘思毅:
我们家有一个全职阿姨。但是我真的觉得,如果爷爷奶奶不帮忙的话,全职阿姨早就崩溃了。
他真的太费人力了。我现在觉得一个孩子真的就需要一个全职养育者,太容易崩溃了。
园长:
不会的啦。我觉得围绕着孩子的每一个人,其实心里都不是觉得这是责任,而是我们爱孩子,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
在菲园的老师们身上,这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一直存在的。
所以孩子能感受到,大家都关注他、喜欢他,给他自由、给他选择。
你看量量教育得很不错,他很愿意去尝试所有的事情,不像有些小朋友,到了陌生环境就会变得很拘谨,或者不敢尝试。量量现在保有这种尝试精神很好。
从幼儿园老师的角度来看,肯定也会觉得要稍微小心一点。
虽然我们是一个德系理念的幼儿园,但在孩子探索的时候,我们还是希望他是在安全、受保护、有能力自我保护的前提下去尝试。
他反应真的很快,今天他玩水玩得特别入迷,你看他在水池边探索沉与浮,还跟外教老师有互动,玩得非常投入。
然后在这个年龄段,除了健康以外,第二个重点就是要适度放手。
如果你的宝贝近期要来上托班,我们不会像别的幼儿园那样叫托班课程,我们叫:走路说话表演者课程。
第一,他现在正在学走路,已经会走路了。大人要学会放手,给到他走的意愿和权利。通过他自己的走路,他才能去探索更多东西。
第二,他是个说话者。大人要闭上嘴巴,多听。只有我们多倾听了,孩子才会表达出自己的意愿。
第三,他是个表演者。这个阶段的小孩还不懂什么是害羞、不懂什么是“我做得不够好”。他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
我们大人要做的是欣赏者,孩子是表演者。
孩子的每一个作品、每一个笑容、每一个动作,我们都应该去欣赏,要默默地为他们鼓掌。
刘思毅:
这个课程真的太有趣了哈哈哈。天呐,感觉做父母好累,对父母的要求也太高了。
园长:
是真的。这个阶段对父母的要求确实比较高,讲的是无条件的爱,是要家长持续付出的。
刘思毅:
但听你讲完这些,我觉得我每次看量量,都是从他身上得到很多能量。
园长:
所以你一直在付出无条件的爱。
刚才你们也讨论到了,说未来去哪里读书这件事,只要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有兴趣,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有自己学习的兴趣和习惯,他去哪里都可以。
二、14个月到 3 岁的孩子,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是什么?
刘思毅:
我特别想问一下,我们从14个月到3岁的孩子,到底是在培养什么?3岁到5岁、到7岁呢?
如果我们从7岁之前一个一个阶段地来看,他每一阶段的成长重点是什么?
园长:
如果是3岁之前的孩子,语言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
你可以选择多样化的语言环境,让孩子多一点浸润,未来他就能自然地输出。
像有些家长问:为什么要选择你们这种国际幼儿园?这么小的孩子能学会英语吗?
我的回答是:就像方言一样啊,是浸润式的,没有门槛,它就是一种语言而已,让他应用就好了。
小朋友的语言接收能力真的比大人强太多了。
然后第二点就是我们一直讨论的创造能力、好奇心的培养。如果孩子身处一个束缚的环境,那他是不可能有好奇心的,创造力也培养不出来。
我们希望孩子做所有事情都没有范例可参照,这就是你自己做的,你就能做到你自己想做的。
这个想象力的培养,其实是德国教育理念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所以我们会给孩子多一点留白空间。
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幼儿园为什么东西比较少?是因为我们的孩子会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把教室里的环境自己装饰出来。
每到放学,或者学期末,他们每个小朋友都会拿一个袋子,把自己一学期的作品装回家。橡皮泥啊、画的画啊,全是他自己做的。
他们特别开心,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这是我做的”。
刘思毅:
哇,这太棒了!
园长:
在3岁之前,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健康的身体、良好的身心,在一个快乐的环境下多和他人互动,跟世界互动,去热爱每一天。
孩子是活在当下的。他今天想开心,他就会跟着老师唱歌跳舞做游戏。他其实不需要你刻意教他什么。
孩子始终都在学习,在吸收中。
刘思毅:
玩耍即学习,生活即学习。
园长:
而且3岁之前老师也特别重要。
你希望你的孩子充满能量,那你就得找一个每天都很开心、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老师。因为,老师是孩子的参考模型。
3岁之前,爸爸妈妈希望宝贝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首先就是榜样。
你是什么样,孩子就会往那个方向去。
刘思毅:
那如果孩子3岁以上了呢?你们是怎么做引导的?
园长:
到了3岁以后,我们会强调批判性思维,强调独立思考的能力。按照我们德系教育的理念,依然是围绕好奇心展开。
我们菲园有两本非常特别的书,是孩子们自己的书。
其中一本叫“好奇日记”。
每天,孩子都会记下自己的问题。不会写字的孩子就用符号画出来。我们老师会问他们:你这个是什么问题呀?
他们就特别开心地跟老师分享。
比如有个孩子就写,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星?蚯蚓为什么在泥土里不会被压扁?
类似这样的问题,老师也不一定知道答案,我们把整个菲园变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幼儿园。
我们希望孩子不断探索,我们就不断地跟他一起探索和好奇。这就是我们教育理念的一种具象化体现。
第二个我们很核心的点是阅读存折。
7岁之前,大量阅读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是中文的还是英文的书籍,孩子待的地方就是阁楼上、教室里、图书馆,我们都有大量的时间给他们阅读,还有老师的引导和丰富的书籍。
我们每年都会增加至少2,000本图书,持续给孩子们更新阅读内容。
刘思毅:
你们现在已经第七年了吧?那你们一开始买了多少本书?
园长:
我们一开始买了一万本。其实都不够用,因为孩子在翻阅过程中,有的书会不知道放到哪个角落了,有的翻烂了,还有的就读旧了。所以我们每年都要补充图书。
我们的阅读方式是让孩子自由地探索。
每个孩子读完一本书之后,会记录一下这本书带给他的印象。比如他喜欢它的哪一部分,或者想跟别人分享什么内容。可以涂涂写写、画画。
我们每周还会让孩子们轮流分享他们的阅读。7岁之前,我们特别重视阅读和好奇心的培养。
我们也做幼小衔接,但我们不教拼音、也不教数学。孩子的数学能力是在生活中自然锻炼的,他是靠自己解决问题的。
我们主要衔接的是孩子的专注力,看他能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情、是否感兴趣,还有责任心的培养,以及书写能力的启蒙,比如涂涂画画,其实就是在培养书写。
刘思毅:
那你们孩子的一天是怎么过的?比如8点到4点这段时间,他们不会很累吗?8个小时啊。
园长:
其实就跟我们大人工作一样嘛。只要劳逸结合,他们就不累。
每天早上8点到8点半,孩子来之后老师会带他们一起看书、讲故事,到大班了我们还会讲连续剧故事。
所以孩子早上都很想来幼儿园,就为了知道今天故事接下来发展到哪里了。
8点半到9点是早餐时间,早餐是我们幼儿园自制的。
每天早饭有七样,干的、湿的、微甜的、微咸的都有,面条、包子、馄饨……搭配得特别营养丰富。
刘思毅:
难怪家长都愿意8点就把孩子送来哈哈哈。
园长:
9点到10点是英文教学时间。包括phonics(自然拼读)、reading(阅读)、一些项目制的学习(project),还有一点点书写练习(writing)。
这个时间段,正是孩子大脑最活跃、最适合学习的时段。
10点到11点是户外体能时间,一个小时的时间,整个公园都是我们的。
托班和小班在园里骑车,大班孩子就很豪了,直接去江边骑行、跑步、打篮球……空间大、环境好,这就是我们当时选址的重要考虑。
刘思毅:
这户外空间真的太值了,18万值在这儿!
园长:
对,而且我们是充分利用户外空间,不是摆设。前段时间我们还用那条河搞了龙舟赛,爸爸们赛龙舟,小朋友加油,救生员也安排得很到位。
11点到11点半是技能课时间。
你看我们设置了那么多专用教室,比如烹饪课、木工课、创意美术、泥工……都在这个时间段进行。
刘思毅:
那吃饭是几点啊?
园长:
11点就开始准备啦,孩子们洗洗手,整理桌面,然后就吃午饭了。我们的午餐也很棒,七菜一汤,样样有。
也就是说如果蔬菜有两样,孩子可以选择吃哪样、不吃哪样。小朋友是自己取餐,老师会在旁边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