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搞定了我们香港 IP 教练客户的 10 个客户的履约,整个7月我都在做这个事情,
我想来总结一下这一个月的香港 IP 服务,给我的经验教训,还有对香港 IP服务的经验和教训。
以及如果你在香港要做IP,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如果你是在香港做保险、做金融、做理财、做服务、做房地产、做销售、做移民、做教育、做医疗。
如果你是以香港为一个服务的桥梁,伺候内地有钱人的宝宝,
欢迎大家点赞这篇文章,转发给你的团队,转发给你的合伙人,转发给你的情人哈哈哈哈。
我觉得在香港讲 IP 比较详细、比较实操的应该只有我了,我来承担这个重任。
一、为什么是香港?
为什么在 2025 年内地已经卷到不行的情况下,我还觉得香港 IP 是个大机会,
且我一个人 all in 带着团队来到了香港做这么牛马的,我之前已经诅咒过狗都不做的生意?
第一,北上广深杭的城市增量不在的情况下,大部分的香港中产阶级,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教育背景比较好的、比较有预算的中产阶级,
他们会把孩子的教育、各种理财资产配置、第二人生发展投入到香港。
在 2025 年,因为港府的开放,内地的大中小型城市的大中产需要一个更多、更激进的发展,这些综合因素迎来了属于它的天时地利人和。
我觉得这个时候特别适合把群响这套拿到香港来。
此时此刻的香港就是非常非常天时地利人和、风云际会的香港。
二、为什么此时此刻是 IP ?
因为香港的互联网简直比内地落后半个世纪,而 IP 就是所有香港人想做但是不敢做,或者不能做,或者根本不会做的一个买卖。
香港人他们原先刷 Instagram 刷YouTube,现在刷小红书,现在慢慢也拥有了自己的微信。
他们用账号来刷各种短视频的时候,他们已经非常习惯被短视频的人格化的内容种草、洗脑、建立认知和销售。
所有的香港明星,所有的香港的品牌,都非常习惯于在小红书营销、 Instagram 营销以及人格化营销。
但香港最大的一个品类,也就是服务品类,各行各业的服务品类从来都没有 IP 化。
内地这几年已经完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各行各业用人格化 IP 的力量来伺候各种客户,来吸引各路客户,来不断地完成种草、销售、转化和服务。
但是香港,哪怕香港保险那么多人卖,都还没有学会或者接受或者习惯使用这种短视频 IP 的力量来服务客户、来打服客户、来销售客户。
香港 IP 大有可为,因为服务行业是香港的主流行业。
香港整个就是一个服务城市,金融服务、移民服务、理财服务、全球资产配置服务,
服务是需要人格化的 IP 的,这是内地已经验证了的逻辑,但在香港一片空白。
三、为什么是群响来做?
首先有决心能来香港,并且直接把香港干翻的人不多。
我经历了 6 年,我在内地每天发 15 条朋友圈,每天拍 5 条短视频,
我经历的历史,我经历的周期就是一个不断出摊、不断经营、不求爆款、不求粉丝,只求持续在场的素人 IP 起盘之路。
我认为在香港做高净值服务的,无论你是保险还是房产,还是移民,户口还是教育,但凡你面对的是你的客户,你做 IP 都需要复制我这套方法论,
不求粉丝量,不求爆款,求的是你能不能够每天日更,求的是你能不能够每天持续不断地出现在你的潜在客户和你已经服务的客户面前。
我不断地跟我 10 个 IP 教练客户说我们不要期待每天都有爆款出现,
因为爆款是有限的,你的人生故事也是有限的,你的案例也是有限的,
但持续不断发生的行业故事,持续不断发生的客户案例,持续不断出现的客户问题本身就是你的素材。
每天把这些素材,用自己的嘴来塑造自己的场景,用自己的嘴巴和自己的理解笃定地把它拍出来,
每天分享到朋友圈,每天发到小红书,每天po到视频号,这就是 IP。
IP 不是粉丝量, IP 不是播放量, IP 是一种能量更高密度的媒介营销。
短视频的能量层级远远比朋友圈文字能量层级更大更强,于是每个人在做 IP 的时候,他做的不是要做爆款和粉丝,
人人要追求 10 万粉丝量, 100 万播放量, 100 万粉丝量,人人要求成为一个小红书网红,成为一个视频号网红,是不可能。
每一个人但凡想做 IP,他的主营业务就需要他投入巨大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