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付费的热潮退去之后,博子们失去了流量和转化,平台收紧口子,红利消散殆尽🤦。。。。
这是我和刘哲涛老师聊的第二篇内容,
为什么知识付费会名存实亡?
抖音、视频号在这个阶段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一个IP在红利褪去后,要靠什么维持能量?
是卖情绪,还是卖结果?
当卖课必死,超级个体还有没有未来?
一、知识付费的第三阶段,IP的出路在哪里?
刘思毅:
那周期存在之后,只有这群人转得过来了吗?
那其他普通人为什么不学知识付费了呢?
为什么知识付费现在名存实亡?
为什么大部分博主都卖不动课了?为什么?
刘哲涛:
有些人躺得平,有些人躺不平。
我如果这个店关门了,我后半辈子无依无靠了,我都不知道干嘛。
我不说赚钱,我连意义感都没有了,那对于这种人,他躺不平啊。
所以今天的知识付费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在收这些,我不能说收割,是在收这些躺不平的人的钱。
刘思毅:
那抖音和视频号的知识付费,在现在这个形式下,正在发生什么?
抖音在发生什么?是不是卖课卖不动了?
刘哲涛:
抖音我觉得确实卖课卖不动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我那条视频,在行业里其实还是起到了一些提醒的作用。
大家都以为是卷啊,是形式的问题,其实不是,是平台在挤压这个空间。
平台不希望你这个事情出大漏子,不希望你们在舆论上给他们带来太多反噬。
抖音也不希望把“正义”这面大旗拱手送给竞争对手,让别人拿这面旗来批判自己。
因为在抖音看来,这只是一个70亿的生意而已,对于公也好,对私也好,他们现在不需要穷亲戚来撑场面了。
我要跟你这些穷亲戚划清界限,所以平台把这个口子锁死了。
锁死了之后,抖音知识付费这个赛道就算是消失了。
刘思毅:
所以接下来怎么看呢?
刘哲涛:
我觉得几个点。
第一,知识付费卖的到底是什么?要么像你这样,是充分的能量体,这是稀缺的。
要么就是极致的后端,极致的效率,或者极致的成功率。
刘思毅:
所以最终就是两个核心方向:要么保情绪,要么保结果。
刘哲涛:
是的。
刘思毅:
知识付费完了,卖课必死无疑。
现在只能卖两样东西:情绪,或者结果。
刘哲涛:
我举个例子,为什么今天还有人做知识付费?
因为如果我一个个去跑客户,我的效率太低了。
我把你们聚在一起来招商,其实未必就是没良心的做法,还是有好招商项目的。
所以我可以不赚这个学费,或者我用学费作为一个筛选机制,筛选你对项目的意愿。
但我不图它赚钱。但是你要靠知识付费赚钱,这个逻辑今天越来越站不住脚了。
你得深耕后端,前端才能带来价值。或者就并表,几个博主一起做后端,前端各显神通。
我自己倒觉得,你就是最好的 IP 出路。
因为你的能量一直很强,这是最稀缺的东西。
今天愿意支棱起来、做一件事的人越来越少了,你能量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或者说,我认为成为一个 IP 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个人的能量得一直强,不能垮。
现在很多 IP 的能量其实已经垮掉了,很可惜,他们支撑不住自己的 IP 再往前走。
刘思毅:
那我们来聊聊IP 的能量。
你自己也经历过很多 IP,现在你自己也在做 IP。
那你觉得,今天这个时代和过去的时代相比,IP 所拥有的红利和面临的要求,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刘哲涛:
我说一下我的一个感觉,今天所谓的确定性打法是什么?就是IP 得真正意识到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样的事情。
比如说营销界的大师,他为什么在今天,很多东西已经行不通了?
因为所有的营销大师,本质上都是以传媒为导向的。
刘思毅:
传媒为导向。
刘哲涛:
报纸、广播、电视……这些传统媒介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营销大师,是逃不出媒介局限的。
那时候的打法,是为稳定的媒体形态服务的。
再比如,今天为什么创始人出来做 IP 变得如此重要?以前为什么就不可行?
很简单,以前一个报纸广告、电视广告,可能一个季度能换一次就已经了不起了。
你一个创始人出来发声,还不如请个明星代言人来得快。代言人是有大众认知的,是有大家熟悉的价值观标签的。
比如说王一博,他的稳定认知和影响力就在那里。在那个模式下,创始人是肯定不如明星的。
但是今天不一样了,今天是短视频时代。
我一个创始人,一天可以在用户面前出现几次,持续打面熟,持续输出情绪和观点,那打法范式就完全变了。
你不是卷广告牌了,不是卷明星了,你是卷日更、卷内容了。
前段时间我就在想:雷军到底是不是个例?还是未来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雷军”?
很多人觉得雷军是个例,但我自己判断,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多人成为雷军。
因为在今天这个传媒形式下,雷军就是一个版本答案。
创始人要代替代言人,创始人本身就是公司最高的精神能量。
因为他自己都愿意出来,为创业这件事亲自支棱了,没有人能代替他,他是最合适和用户打交道的载体。
当然,这种方式也会有很多负面的东西。
刘思毅:
他是第一责任人,也是第一客服,当然更是第一翻车者。
那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讲,创始人 IP 本身,你觉得也是一个未来的大趋势。
刘哲涛:
我觉得,过去所有讨论“创始人 IP”这个话题的伙伴,都太在意表现层了。
比如:你要怎么说话?文案怎么写?对外怎么立认知?你要怎么起那个范儿?
但其实,它背后和经营的结合,才是很多人还没触达的深度。但雷军是做到的。
所以我说,冰山上面那头,是表现层,但冰山底下还有几层。
冰山下面第一层,在我看来叫做价值层。
为什么这么说?你看余承东讲发布会讲不过雷军。有人说,是不是余承东没练习?不是的。
大家很多时候会想,余承东是不是练得不如雷军多?但其实十年前,雷军讲得也不行,甚至那时候余承东讲得是比雷军好的。
那为什么十年前雷军讲不过余承东,今天反过来了?这十年发生了什么?
在我看来,是联合造车的模式,卷不过创始人亲自下场的模式。
雷军说过一句话,他每天面对工程师,像念咒一样地问他们几个问题:你做的这个,是不是第一?是不是唯一?是不是最好?
你天天做直播,就知道“利益承诺相关性”这件事,它就是直播的话语模式。
你每天在问工程师的这几个问题,工程师最后给你的答案,基本就是直播稿。
这就是雷军每天都在干的事情。
所以说,创始人 IP 虽然在前,但其实他背后是在穿行的,他是把产业链串联起来了。
我斗胆讲一句:我猜于总今天大概率是没有这个流程的。因为他是联合造车,我觉得可能跟雷军是不一样的。
但今天讲不好,不是像他表现出来那样酸,至少不是那么简单。
这,就是我说的价值层。
再往下一层,在我看来,叫做价值观层,或者叫承诺层。
今天有谁敢面向客户去做承诺?
职业经理人可以吗?职业经理人能有梦想吗?职业经理人能示弱吗?能说“我想做一个事,但我做不出来、做不起来,我辗转反侧”?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