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复盘和感恩。
一、
在香港交付了一个保险总监的来时路拆解,是一个年轻的 90 后同龄人,很开心,第一次遇到和我同龄,比我赚的多,并且还比我更懂如何伺候高净值客户的人。
聊了 2h,然后用 2h 给他撸了 10 条短视频,认真告诉他,不需要做大做强,
只需要在场保持存在感,香港保险圈现在 10 万人,能打的 IP 100 个都没有,还早得很,继续做,不用做爆款。
日更 1 条;每条 100 元通投;每条朋友圈分享;每一条都认真表达。
循环 100 次,碾压 99.9% 的总监,因为大部分总监都还没有开始行动。
IP 作为一种香港保险人的招募工具和能量人设塑造工具,最忌讳做保险说保险,自卖自夸,引起无论是围观群众,还是潜在招募对象,还是潜在购买同学的防御性心理。
可惜的是大部分保险人的扛内卷意识实在都太差,只看到了竞争激烈,但没想到,小小香港是面对自己的私域的时候的一个杠杆,
在香港说香港,说自己的人生,说自己的故事,说自己的来时路,说自己能解决的客户关注的问题,
从朋友圈到短视频,都如此。
二、
深刻感受到香港这一代服务者,无论是保险,还是信托家办,还是房产户口,都需要通过 IP 完整自己人格意义上的差异化,
因为服务都差不多,一样的开一个香港卡;一样的给内地父母升学插班的资源;一样的办理香港户口;一样的香港保险的车接车送,
差异化在哪里,差异化在哪里,差异化在哪里。
第一在人格维度的信任,我是因为你这个人,选择你来成为我的香港工具的服务者;
第二在持续出摊带来的巨大雪球,什么东西都抵不住你一直在场。
所以我不太懂,为啥做香港生意的,那么多在深圳。
我不觉得在深圳能真正地辐射香港、理解香港、用好香港。
深度地长期地在场,是非常重要的客户验证。
三、
我的香港合伙人,带我认识到香港保险作为一种机制存在的另类意义。
也许公司制的利益分配中,可以参考保险这个维度,
但 IP 公司可以吗?香港让我感受到,似乎可以探索更多地区合伙人的可能,聚合一堆能和我做生意的人,
志同道合者,一起赚钱,有何不可?
既然我在香港保险这个地方都可以组团队,成年人的团队,为何 IP 这个业务不行?
香港保险这个机制让我学习到很多。
四、
有人跟我说,刘思毅你是个傻逼,你做保险就不能服务保险头子,保险头子不会接受你的 IP 服务,也不会加入私董会。
原先很担心,后来发现不需要担心,因为真正的好供给就是会让所有保险总监都得被我服务。
有一个保险总监私董会爸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