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航从旧金山飞上海的飞机上,飞行时间 12h,正值已经调整完毕时差的 14 点的身体,精气神正旺盛,不适合睡觉,适合总结。
因为上不了网,无法写快餐式的朋友圈文章,2000 字为限制的朋友圈题材,限制了我自己的表达,也让我不得不最大限度地放大偏见。
张机跟我说,刘思毅我觉得你应该用更深度的作品去诠释你对美国的观察,而不只是为了流量去抨击各种现象,
OK,我觉得有道理,作为一种纪念和总结的,写给我自己看,也纪念给我自己。
现在试着用 1 万字的长篇大论,来美国很多次的总结,
希望写给那些在今天这个时代还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我的读者和会员,
世界的全球化仍然不可阻挡,在中美脱钩的整个世纪大背景下,我仍然是坚定的全球派,
并且坚定地相信:未来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值得被世界看见,也值得看见全世界。
而世界中最主要的两个国家,就是中国和美国,
同为大陆型国家,同为超级经济体,同为世界最大的两种语言,同为一个强大的统一大市场,同为两个超级有主体性的民族,
站在美国看中国,站在中国看美国,有非常有意义的时空思考体验。
6 次美国之行,500 个左右的美国华人,拼凑起来了,我对美国的偏见,看大国如盲人摸象,都是偏见,欢迎撕逼,欢迎批判。
一、我去美国的 N 次盘点,6 次美国。
去美国是不容易的。
因为签证、因为费用、因为国际关系、因为危险属性、因为一种陌生、因为一种感觉,
美国就好像当年康熙说的天朝上国一样,全世界的其他国家其实都把它看作是一种经济的队长,
看着特朗普发疯,但仍然被他的盟友国以及对手国非常多次地容忍和对标制定策略,
不是因为他有多牛逼,是因为美国很牛逼,控制了美元、控制了美军、控制了英语、控制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高地。
我之前以为我已经去过 10 次了,怎么才 6 次,这也说明,来一次美国不容易,所以每次都来 14 天,就很长很长很长很长的感觉。
美国是一种巨大的想象,对于寻常的中国人来讲,去美国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主体性挑战。
无论去了多少次,我在入关的时候总觉得会被关进小黑屋,很忐忑,
因为我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大陆护照的持有宝宝,我被凝视,被美利坚这个联邦权力凝视,50% 的几率,我被关小黑屋,疯了一样。
所以刘思毅来美国多少次了?好多次,我看看是几次。
第一次,2018 年,跟着前老板去奥马哈朝圣巴菲特,硅谷第一次接触,经济上行期的双雄并列;
第二次,2022 年 12 月,去诞生刘量量,顺便环游世界看看疫情后的世界,纽约还是那个纽约;
第三次,2024 年 3 月,去接刘量量,感受了真正的南方城市、东海岸城市与加州 LA,折叠复杂的美利坚;
第四次,2024 年 10 月,去国庆硅谷采风,斯坦福大学让我感觉要留学必须要是美国;
第五次,2025 年 1 月,去春节硅谷直播访谈,访谈 50 人、14 场,了解了一种硅谷湾区的创业风格和生活方式;
第六次,2025 年 10 月,去国庆 LA + 硅谷采风,访谈 50 人,10 天,了解了 LA、硅谷以及坚定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下面详细展开讲讲,我每次的所得。
二、第一次,2018 年,跟着前老板去奥马哈朝圣巴菲特,硅谷第一次接触,经济上行期的双雄并列。
第一次,跟着前老板李黎姐,
近乎是 10 年前了,李黎姐当时好大方,让全部基金的同学,从北京到奥马哈,朝圣伯克希尔的巴菲特和查理芒格,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那种峰会是听不懂的,因为经济和投资领域的英语太拉垮,但一点都不妨碍去感受经济上行期的美国盛况,
那个时候世界真的是连成一片的,奥巴马开放 10 年美签,之后才知道这个美国签证是非常 Solid 和珍贵的,
因为可以基于这个进入美国,就从此黑在那边,赚美金,一辈子不回去,然后攒够钱回去养老,
然后就能明白为什么美国签证要卡的这么严,因为真的很多很多人,特别是墨西哥裔、华裔以及印度裔,来美国淘金。
阶层跃迁就是国界跃迁,所以喜欢美国不是喜欢国家,没有国家情怀,只有金钱驱动,
一个司机可以从 1 万 RMB 到 6000 美金,4 倍的提升,就是美国的意义,当时在经济上行期,更是很多人穿梭于两地。
那个时候就在沙丘路上被李黎姐带过去见识过硅谷,见识了 Airbnb、VC 很多很多公司的洋气,当时觉得硅谷真洋气,世界真扁平,北京和硅谷很近,都在说 VC 的故事嘛。
一直很感激我前老板,当年就愿意花钱托举整个团队去玩儿、去看世界,我至今也做不到的格局和预算。
当时 2018 年,还是奥巴马时期,还是一派繁荣的 VC 经济,中国互联网的微信生态、消费品品牌还能融资,美国的美元基金还没有被限制不能大举投资中国,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是蜜月的终点,不在于特朗普这个人,而在于中国增长的势能已经分享完毕,世界的饼干不再变大的时刻,就是大家只能自顾自的时候,
中国的增长对世界意义非凡,对美元和美国当然意义更大,移动互联网的中概股美元资本化,就是最大的全球化红利,
现在想想我们这一代是真的最后一代吃到这个红利的,也就是 95 年之前的互联网人和 VC 人,之后的小朋友们,就真的很艰难。
无论在中国大厂踩缝纫机的女工男工,还是在美国养户口的留子,
当一切不增长,首先没有了泡沫的预期,从国家权力、到超级巨头、到老板决策者,到普通打工人,到普通消费者的动作都会变化,
于是以前习以为常的事情,就变得成本巨高。
原先的跨洲旅行可以捡漏,现在的跨洲旅行变成了刚性成本,机票经济舱也要 1 万以上;
原先全球化被全球鼓励,现在存量时代经济下行的断联、脱钩,以及俄乌、两岸、中东,世界不太平;
原先移动互联网动辄融资 100 万美金,现在中国人只能靠自己直播和做 IP 黑奴赚钱。
写下这一段的时候,好像真的可以懂得,何谓:周期。
三、第二次,2022 年 12 月,去诞生刘量量,顺便环游世界看看疫情后的世界,纽约还是那个纽约。
第二次,就是疫情后了,环球世界之旅。
从新加坡到曼谷,到香港,到东京,到夏威夷,落地美国,然后去波特兰,那是刘量量开始的地方,
然后去纽约,那是我第一次去纽约,然后从纽约回香港。
疫情之后的美国,感觉已经很不一样了,特朗普来了,又走了,然后拜登来了。
在夏威夷到波特兰的飞机上,只有我一个亚裔,感受到一种他者的文化感觉,没有任何人对你怎么样,飞机上、飞机场的人,都无所事事地自己做着自己的事儿,
但是你还是觉得很孤独,在夏威夷就开始感受到了,在波特兰更是如此,
Downtown 的流浪汉瘾君子成群,北美西海岸高纬度地区在冬日的寒冷街道,我一个人走着,不够繁华、不够热闹、不认识什么人,去国怀乡,
我在想,那些本科、高中就远离父母和祖国出来的华人留学生们啊,是怎么度过这样的日日夜夜的思乡感的,
还是只要习惯,只要在这里有了越来越多的连接之后,美国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家?所谓此心安处即为吾乡,是真的吗?
在夏威夷的 3 天丽思卡尔顿酒店里,也只有我一个亚裔,因为那个时候刚刚开始解封,中国人还没怎么出来,
遇到一个台湾人,我问他:哇,你也是华人嘛,他说不是,我是台湾人,差点想打死。
我似乎那个时候才第一次来纽约,30 岁来纽约,第一次的纽约,入住了 RoseWood,入住了瑞吉酒店,入住了中央公园旁边的丽思卡尔顿,
虽然贵,但是消费得起,也感受得到美元刺客在打车、在饮食的威力,被朋友陪着去看 NBA,布鲁克林是华人的,华人青年在纽约的桥上,随着 NYC 的 BGM 跳舞旋转,
纽约是一场流动的盛宴,但是好像我真的来不起了 🤦 去了纽约三次,每次都觉得,世界的中心,Apple City 你怎么能这么吵,
当我 20 岁,我在纽约,我会爱死,当我 30 岁,我在纽约,我只想花钱在上东区装逼。
感受了纽约高质量华人的生活,真的是高质量华人,天呐,好花钱,教育花钱、租金花钱、吃饭花钱、通勤花钱,纽约的一切都是刺客。
我爱纽约,谁能不爱纽约呢,年轻的时候,纽约是美国年轻人想要感受城市生活的唯一选择啊天呐。
纽约,站在世界的中央,但是离中国 16h,我在帝国大厦的夜景面前想起北京,想起我当年在北京银泰 LP 爸爸的会所床上喝醉睡着了,
人生真的很爽很爽很爽很爽,谁能想到,我此刻在纽约,谢谢北京。
第二次的记忆是,美国还是一如既往的繁忙,纽约已经呈现出本世纪老牌帝国主义的形象,走在第五大道上,觉得这个历史太高不可攀了,
我们在鸦片战争闭关锁国的时候,纽约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已经开始了这些发展,让人觉得可怕。
可是仍然是一种在地球上空的真空感,和中国大陆的旅行和出差相比,第一次跑这么远,
在跨洲旅行的航班中,我学会了买公务舱,但是去的公务舱和回来的公务舱体验不同,去的时候是兴奋、陌生、恐惧、紧张,回来是安心,终于回来了。
中国大陆的生活方式太过于熟悉,美国大陆的生活方式太过于陌生,在这两个地方切换的时候,总觉得不舒服,
但又觉得要去冲突这样的不舒服,探索更大的未知,
因为这样,我在春节、国庆、五一,纷纷发起了环球世界的自助旅行,去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去了欧洲、去了中东,
感受、感受、感受,疫情之后的全世界,一切都变了,一切似乎都没变。
四、第三次,2024 年 3 月,去接刘量量,感受了真正的南方城市、东海岸城市与加州 LA,折叠复杂的美利坚;
第三次,群响开始全球化,我们开始带着 CEO 去东京、去新加坡,中国又一次开始了开放,
但是经济开始下行,但我开始变得敢花钱了,我突然意识到,带着读者看世界就是我的内容,也是我的某种价值,于是要更加频繁来美国。
刘量量出生的 10 个月里,我频繁和怀孕的妈妈联系,感受到美国白人的普通人的文化,一家老小的差衣食住行,以及白人的价值观,
OK,一个土生土长的华人蔑称「红脖子」的南方传统州的白人家庭,是这样想的。
他们觉得拜登是傻逼,特朗普虽然也是傻逼,但是至少还可以发应他们的诉求;
他们觉得医疗保险是一个骗局,太贵了,年轻的时候不买,年老了买不起再说,
他们住在离城市 2h 车程的山里,但是 5min 开车就有沃尔玛、牛排馆、电影院、游乐场,
原来美国是这样的美国,一个美国,是散装的、是星罗棋布的、是被高速公路连接的、是被不同人群割裂、串联、拼接起来的大熔炉,也是一个撕裂的立场 + 经济下行阶层分化越来越严重的美国。
第三次是最长的,我去接刘量量,办户口、等待出生、和各方面沟通,真实地住了下来,
去了波士顿、去了纽约、去了华盛顿,然后住在亚特兰大,取道 LA 回国,与美国链接很深了,因为我儿子在美国出生,了解了美国的很多东西。
我在亚特兰大生活了 1 个月,我感受一个典型的黑人主导的南方城市的田园牧歌的生活,我租在一个中产阶级华人家庭的房子里,
不到 50 万刀的房子里,有 4 间房,大客厅、大厨房、3 个卫生间,有 2 层,有车库,干净明亮通风,有地毯、有后花园、有草坪,能看到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
在明媚的美国南方春天里,刘量量出生前的焦灼等待里,我自己拉伸、锻炼,
国内东八区,这里 12h,日夜颠倒,春天的充沛阳光下,微信上没人打扰,中产社区大家都出去上班,社区一个人都没有,
我独自漫步,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余生皆假期」的感觉。
我能理解为什么华人同胞很多愿意选择美式中产生活方式了,就是一个原因:
在极端疏朗的、阶层分化的、中产阶级用车当腿的社区里,可以实现一种近乎田园牧歌的隐居生活,
你开车去 Whole foods 买吃的,你除了上下班你可以在自己的隐私性非常好的 House 里经营一个美式孤独的个人主义海洋上的岛屿,
在这个岛屿上,你可能找到了你的伴侣,也是你的养娃搭子,也是你的人生伴侣,也是你的玩儿伴,也是你 AA 一切成本的搭子,也是你分摊一切风险的搭子,
奇妙的美国生活,让大多数人,都以家庭为优先。
因为除了家庭这一层深度关系之外,在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什么关系足够必要、足够深刻,都可能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浅层友好。
与亚洲社会的密集信息、折叠关系、供给侧足够复杂的城市生活方式相比,美国的中产生活是一种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