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最后一天得出一个暴论,我觉得中国根本没有 AI 创业的机会。
在硅谷,我们这一轮见了差不多 100 个人,有在大厂做 AI 的科学家,还有数据分析师,还有工程师,还有已经在 AI 创业的华人。
在这边 AI 是唯一的科技互联网的关键词,
但是正因为在这边我聊了这么多的 AI 背景的打工人和创业者,我才会分明感受到所有在中国大陆企图用 AI 创业的人,基本上都会毫无结果。
这篇文章仍然是偏见,但是非常想说一下,
欢迎所有的在大陆的,在世界的 AI 创业的华人一定要在评论区讨论一下,因为我真的确确实实想知道大家到底怎么想的。
一、所有在中国大陆企图用 AI 创业的人,基本上都会毫无结果。
首先这个不是一个暴论,是我真实的感受,
因为我感受了在硅谷这边 AI 的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它的一手性。
大家知道什么叫一手性吗?
就特别讽刺 Sora 在这里上线了,然后国内视频号一堆人就制造了 Sora 为主的素材来恶搞。
但是其实 Sora 本身作为一个 GPT 加生态的自营产品,
其实背后有很多很多的 AI 加的产品方案是在硅谷这边在涌现的, Sora 只是其中一个。
为什么 Sora 在简体中文会火?
就是因为它可以恶搞,可以来蹭一波短视频的流量,
但这不是 AI 的真相,兄弟们。
二、AI 的真相是一种底层的能力。
在硅谷这边,无论是华人还是白人,还是墨子还是黑子,
其实每一个全人种的科学家、工程师、运营、marketing,以及增长黑客都把 AI 作为一种底层的语言再去创造一种场景。
在硅谷 AI 创业有两种方向,一种就是做一个 fundamental 基础的如 GPT 一样的东西,
但是这个东西已经是硅谷大厂的游戏了。
还有另外一个是硅谷今天大兴土木,而且非常流行的方向,
就是用 AI 和某一个行业、某一个人群、某一个需求的落地方案结合,让它成为一个 AI 级别的解决方案。
AI 疗愈、 AI 星座、 AI 占卜、 AI 算命、 AI 心理、 AI 律师、 AI 写作,这叫 AI 加刚性需求场景, AI 加人群, AI 加各种地域, AI 加基础需求,
它都可以变成一个又一个的解决方案。
这是硅谷在发生的故事,这是 AI 的创业方案,
那进一步他们可以拿到融资,进一步他们可以通过 Twitter,通过 Instagram,通过 KOC 的 Tiktok 分销,通过各种人际裂变完成某种投放和增长。
进一步他们可能会有营收,因为当他的产品满足某种需求的时候,他就可以直接收订阅费,于是 AI 加成为一种可能,
这种可能不仅是有融资,还是因为它本身就可以变现。